我有点迫不及待,
害怕疾病不请自来,
惟恐死亡不期而至,
担心过早群里失联。
其实啊,
明年才是高中同窗六十年。
岁月的风霜雨雪,
让我们不再年轻,
也馈赠了我们许多财富。
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耐心,
品读人生,静待花开。
有了更多的包容,
欣赏或远或近的风景。
发现曾经被忽视的
那些人与自己。
有了更通透的态度,
去参与凡尘的喜怒哀乐,
见证尘寰的沧桑变迁。
年轻时不懂人生,
懂人生时已经不再年轻。
我们已经不是
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,
我们已经不是
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,
我们已经可以自矜是
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。
前排左起:马国顺,徐洪如,蔡亦和,朱永生,李志生。 后排左起:张建中,李夕付,朱洪军,周成法,高利卿。
我们三分之一是教书匠,
一边高歌为国育才的主旋律,
一边关注柴米油盐的生活。
几分钱一个工作日的时代,
多少人辞去民办教师。
那荆棘塞途的人生,
那饱经风霜的过往,
那时乖运蹇的履历,
桩桩件件椎心泣血。
只有你攻坚克难,
留待今日百花芳。
我们三分之一是军人,
饱尝栉风沐雨的艰辛,
经历儿女情长的不易,
领略玉树临风的风采,
知道马革裹尸的意义。
我们有师长团长营长连长,
也有普普通通的士兵。
谁不是有一本故事的人?
你们让九州华夏享太平,
你们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,
讲述着自己的戎马生涯。
我们三分之一是农民,
曾经生活在最底层,
天天汗滴禾下土,
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。
耕耘春色中,收获秋色里。
跨入新世纪,三农政策好,
种植承包地,用上机械化。
新农民懂技术会经营,
闲暇唱歌跳舞掼掼蛋,
美丽乡村幸福生活。
我们三分之一是故人,
天人永隔,永远失联。
逝者长已矣,托体同山阿;
我们常常提起他是怀念,
我们时时念叨他是眷恋。
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。
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,
惟见月寒日暖煎人寿。
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;
畏者不可免,贪者不可得。
哈哈——
赤条条来去无挂牵!
今天是个暴雨天
无所事事浅吟哦。
不怕见笑大方家,
抛砖引玉勿惊愕。
2024年7月2日江苏淮安世纪佳苑
品读马老师诗作有感
学生金志银
马老师(因马老师早年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,否则应尊称马校长)的这首诗,情真意切,内蕴深沉,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人生长卷,引人遐思。
诗歌标题,借时间切入,“数十载事一日思”,既流露出对岁月匆匆的嗟叹,又为全诗定下了深沉的基调。
在回忆同学经历时,马老师笔触细腻,对不同职业的同学都有着精准而生动的描绘。对教育工作者,马老师道出了从教人生的风雨与坚守;对部队的同学,展现了他们的英勇与风采;对农民同学,歌颂了他们的辛勤与幸福。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刻画,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每一位同学鲜活的身影,感受到他们各自独特的人生轨迹。
诗中对人生的感悟深刻而通透,“年轻时不懂人生,懂人生时已经不再年轻”,这简单的话语,却蕴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智慧。岁月的风霜雨雪不仅赋予了我们耐心、包容和更通透的态度,更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和理解。
结尾处,面对生死的坦然,“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”“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,惟见月寒日暖煎人寿”,体现了老师对生命的豁达与敬畏。
整首诗语言质朴,却极具感染力,用平实的文字抒发了对同学的深情厚谊,对人生的深刻洞察,以及对世事的坦然接纳。它不仅仅是一首诗,更是一次心灵的倾诉,一次对岁月和人生的庄重致敬。
学生志银拜读了!学习了!
谢谢马老师您的分享!